发布时间:2024-05-21
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,为人所创造,为人所特有,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一部浩瀚如烟的中国文化史,同时也是一部漫长的玉石文化发展史。玉石并非我们简单理解成的是装饰的工具,在悠悠岁月中,和田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、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早已超越其外在形式表现的装饰意义。
尤其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——儒释道深深地交织在了一起,体现了我国古人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、精神生活的差异。
儒家,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,以玉比德思想以及用玉礼仪等都出自儒家经典。
我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使用极早,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早期。到了商周时期,“以软玉或硬玉碾磨琢制的生产工具、兵器、祭器、礼器、佩器等为社会物质文化主体”。礼乐制度郁然兴起,古人把玉与传统习俗集合到了一起,使玉朝着等级化和宗教性发展。
春秋初期,礼乐崩塌。但春秋末期时,孔子诞生了,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商周的礼乐制度,而关于现在的用玉、佩玉、玉德的这一套完整的礼玉体系,都出自儒家。
祭祀用玉。“国家大事,在祀与戎”,祭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而古代祭祀就离不开玉。《周礼》曰:“以玉作六器”,玉十分重要,是礼仪的一种象征,尤其礼玉“六器”对后世的用玉制度的影响巨大,也是中华民族被世界公认为“礼仪之邦”的核心。
以玉比德。《礼记_聘义》记叙的“玉中十一德”,也导致了之后长达几千年的君子无故,玉不离身的思想观念。
当然,佩玉中也有着浓厚的阶级观念,包含着浓厚的政治思想。如:“随身鱼符之制,左二右一,太子以玉,亲王以金,庶官以铜,佩以为饰”只有太子鱼符可用玉。
我们对文化的定义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,但是文化中又包含着浓厚的政治思想,尤其是玉文化和儒家的结合,这种等级观念尤为明显,也与孔子“克己复礼”思想贴合,孔子的礼大多寄托在了和田美玉上。
道教的用玉思想
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,儒教那是正儿八经的嫡子,他只能当庶长子,虽没有儒教的正统,可是也不遑多让,对于玉,也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。
道教的崇玉思想主要体现在玉本身的神秘性和实用性上。道教的玉,并非孔子所认为的一种理想化的“德”与“礼”的物化,而是一种器,主要是有实用性。
食玉。黄老思想中认为玉中集合日月灵气,是天地精华,吃了可以长生不老,据载,秦始皇当年为了长生不老也吃过玉屑。更是让许多人前仆后继的食玉,也为玉染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。
以玉为器。我们看电视剧和小说,都能看到道教施法是需要法器的。道教认为玉是沟通人神的媒介,玉能通灵,它们还认为用玉陪葬,可以让人死后羽化成仙。
道教确实与玉有着不解之缘,说个题外话,相传,邱处机不仅是道教的总领,更是北京琢玉的始祖;尤其是道教起名字,玉帝、玉女、琼楼玉宇,都和玉有着巨大的关系。
道家对于崇玉心理十分务实,认为带玉可以延年益寿、升官发财,起死还阳等。虽然有些看起来荒诞不经,可是却体现了古人最朴实的祈愿,与儒家的政治性用玉截然不同,儒家是用玉克制欲望,可是道家却用玉把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毫无保留的体现了出来,也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。